【若再這樣下去,天母不會消失,只是凋零】
我在2006年從國外回來,發行《#天母合眾國》社區雜誌,發行了30期,在2009年6月結束。
我的觀察並非天母沒有捷運,天母的居民移出,而是天母的天際線徹底改變,從藍天綠地的美軍眷舍轉為永和、中和化(我就是在1989年1月3日從永和搬到天母的)。只要有空地就要蓋房子,讓人完全沒有喘息的空間,就連天母圓環(中山北路七段,天母派出所)旁的一小塊畸零地,幾年前也被國有財產局拍賣了,地主還想在巴掌大的地上蓋5層樓的房子。
這是台灣只有炒地皮、炒樓,沒有都市計劃的結果。所謂都市更新,不過是老屋重建、拉皮,這些從美國回來的都計專家、建築專家重新定義了Urban Planning.
最大癥結,還是因為幾乎台灣每個人都是為了炒房而生的,所謂「有土斯有財」,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工薪階級,不論你做什麼,在40年前買一間房子,都沒有房子漲價賺得多,即使你的房子已經變成危樓,下一個地震就會被壓死在房子裡。
我相信,這不是哪個人,哪個黨執政能夠改變的,這是人心、人性問題。
不過也不用擔心,台灣人把自己搞死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,人口減少,房屋需求降低,空間就大了。只是今天的貧富差距,居住正義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。
或許台灣未來的年輕人也可能站起來搞個「時代革命」,用革命的方法顛覆不公義,再由另一個不公義接手…
天母其實是台灣的縮影,在1950年代是三角埔(天母)、沼澤(蘭雅),1960年到1980年是美國殖民地,被美國人規劃,成為世外桃源,美國人走了,自己管自己,就沒落了。
美軍眷舍在2000年以後被外觀如陰宅的「豪宅大樓」取代,就失去了殖民地的味道,也失去了天母的特色,她在山腳下,邊陲地帶,現在只能靠著美國學校、日僑學校撐著商店經營,許多商店熄燈,房東就是不會降價,反正人在國外,不差一、兩棟房子的租金。
如果社會制度、稅制不改變,人心人性不改變,天母不會消失,只是凋零。
面對天母的凋零,你順嗎?
我很不順,如果你也不順,請支持方儉前進國會,用 #儉式工法 為居住正義而努力~